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今年会过年吗 > 新闻动态 >

230亿美元打水漂,莫迪的超越中国计划,只剩下“一堆烂摊子”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08    点击次数:82

2020年,印度总理莫迪带着230亿美元的“雄心壮志”,大张旗鼓地启动了一个名为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的项目,目标很明确:让“印度制造”取代“中国制造”,打造一个属于印度的“工业梦”。当时的口号喊得震天响,计划也相当“诱人”,甚至还想着让印度制造业在2025年撑起GDP的四分之一。可是转眼到了2025年,这个计划真的实现了吗?说实话,结果让人有点哭笑不得。原本打算让印度成为“世界工厂”的计划,最后却变成了一堆让人头大的烂摊子。

【事件经过】

2020年,莫迪政府信心满满地拍板了这个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,总预算高达230亿美元。简单来说,这计划就是靠政府补贴来吸引企业投资,想通过砸钱的方式,把印度的制造业搞上去。莫迪的算盘打得很响,觉得这么一搞,企业肯定抢着来印度开厂,印度制造业的GDP占比也能一路飙升,直接从15.4%涨到25%。这可不是小目标,简直是奔着“工业化奇迹”去的。

一开始,这个计划确实吸引了不少企业,尤其是一些手机和制药领域的大厂,被印度政府的“重金补贴”政策吸引得摩拳擦掌。问题很快就来了。计划实施了几年,企业们发现被承诺的补贴基本没影儿,兑现率只有可怜巴巴的8%。说白了,就是政府嘴上说得好听,但实际拿出来的钱,少得可怜。企业家们一看这情况,心里想:我辛辛苦苦来印度投资,结果你连承诺的补贴都不给准时发,这不耍人呢吗?于是,很多企业干脆拍拍屁股走人,留下的那些也怨声载道,什么效率、产值,统统都提不上去。
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一个典型案例——富士康。大家都知道富士康是代工巨头,在中国可是“流水线之王”。可到了印度这边,富士康折腾了三年,才勉强招到2万工人。更让人无语的是,这些工厂的产品良品率居然只有50%。也就是说,生产的东西一半是废品。这效率,别说跟中国比了,连越南、墨西哥都不如。更夸张的是,印度政府一边催着企业“赶紧出成绩”,一边却连基本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都搞不利索。工厂缺电、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,企业老板们都快愁秃头了。

而说到零部件这事儿,印度更是让人哭笑不得。说好的“去中国化”,结果搞来搞去,印度的制造业还是离不开中国。数据显示,印度制造业60%的零部件都得靠中国进口。这哪是“取代中国制造”,分明是成了中国零部件的“忠实客户”。就拿苹果公司来说吧,他们在印度投了70亿美元生产iPhone,表面上看是个大手笔,可实际上呢?印度工厂的组装效率竟然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。这样一对比,谁还会觉得“印度制造”能威胁到中国?

印度政府的补贴发放速度也让人无语。承诺的230亿美元,实际发放到企业手里的只有17亿美元。很多企业明明达到了生产目标,却要等上好几年才能拿到补贴。这样的效率,别说吸引外资了,本土企业都快被逼疯了。有官员在私下里抱怨,说是“繁文缛节阻碍了发展”,但实际上,印度的官僚体系就是个拖后腿的大麻烦。层层审批、互相扯皮,弄得企业叫苦连天。

再说回那些被印度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,比如手机和制药业。看似这俩行业拿到的补贴最多,结果呢?这些企业和印度政府高官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,补贴大部分流向了“熟人圈”,真正需要钱的传统制造业,比如钢铁、纺织行业,根本分不到什么好处。这样的资源分配,直接导致了制造业整体发展失衡。

而在国际贸易上,印度的表现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。一边喊着“去中国化”的口号,一边却让对华贸易逆差突破了1000亿美元。这么大的逆差,难道是在帮中国打广告吗?外资企业更是被印度的种种问题吓得不轻。电力短缺、种姓冲突、罢工频发……这些现实问题让很多企业直接放弃了在印度的投资,转身去了越南或者墨西哥。

莫迪政府却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,仍然沉浸在“95万就业岗位”的数据里沾沾自喜。但实际情况是,印度新增的1.4亿劳动力中,有75%都在从事短期零工。这种就业质量,根本撑不起所谓的“人口红利”。反观中国,不仅制造业稳居全球27%的市场份额,还在高科技领域不断突破。这对比之下,印度所谓的“工业化”梦想,真的像是一场笑话。

总体来看,这场耗费230亿美元的计划,不仅没能让印度制造业崛起,反而彻底暴露了印度经济发展的短板。基础设施跟不上,官僚体系拖后腿,企业信心被打击……种种问题堆在一起,让印度的这场“工业化狂欢”变成了一个昂贵的教训。

网友们对这件事情的评论,那真是五花八门,个个都当起了“键盘经济学家”。有人直接开嘲讽模式:“花了230亿美元,就搞了个比抛硬币还低的良品率,这不是工业化,这是抽象艺术吧!”还有人打趣说:“富士康这是去印度体验生活了吧?三年才招到2万工人,怕不是连工厂食堂的饭都没装满。”

也有网友开始分析印度的“迷之操作”。“一边喊着去中国化,一边对中国零部件上瘾,这不就是嘴硬身体诚实吗?这种依赖程度,不是中国制造的对手,完全是中国的好邻居。”更有毒舌网友补刀:“这下中国零部件厂商笑开花了,辛辛苦苦培养了个印度这种超级客户,简直是‘神助攻’。”

也有关注基础设施问题的网友发声:“印度的电力都不够用,工厂还老停电,企业老板估计都愁得想回家种地了吧。这样的环境,能留住企业才怪。”有人则开玩笑说:“别说零部件了,估计连工厂的灯泡都是从中国买的吧。”

还有网友对印度的“官僚效率”表示服气:“补贴发放速度比蜗牛爬得还慢,这企业哪敢留?等补贴等到凉了,估计连工厂都拆了重建。”有人形容得特别形象:“这效率,就像是点了个快餐,结果第二年才送到,饭都馊了。”

至于那些喊着“印度制造崛起”的人,自然也成了网友们的调侃对象。“喊口号谁不会啊?说得比唱得好听,结果实际操作一塌糊涂,放到职场,早就被开除了。”“95万就业岗位?能不能说清楚这岗位是卖煎饼的,还是修牛车的?”还有人直言:“就业岗位水分这么大,连恒河水都被稀释了吧。”

最搞笑的是,有人挖苦印度的手机生产:“苹果在印度投了70亿美元,结果生产效率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。这不是‘印度制造’,这是‘印度慢造’吧。”更有网友直戳痛点:“人家中国在研究量子计算机,印度还在为招工发愁,这怎么比?就像牛车跟高铁赛跑,想想都离谱。”

也有网友感慨印度的“魔幻现实主义”。“从牛车到特斯拉同框,这对比太梦幻了。工厂门口可能还有牛在晒太阳,特斯拉司机也得绕着走。”有人幽默地“印度制造这事儿,根本不是工业化,这是拍印度电影的素材吧。”

还有人给莫迪支招:“别老想着替代中国了,先把国内的基础设施搞搞好吧。牛车和特斯拉共存,你不尴尬,企业都尴尬。”甚至还有网友调侃:“莫迪要是真想搞工业化,建议先研究怎么让工厂的良品率超过抛硬币的概率。”

看完这些评论,真是哭笑不得。但说到底,这场耗资巨大的“印度制造”计划,确实让人唏嘘不已。

各位看官你怎么看的?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







    Powered by 今年会过年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